以科技创新点亮适老化改革之路
来源 / 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
2024/05/16

10月是全国“敬老月”,今年全国“敬老月”活动的主题是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推进无障碍环境共建共享”。

 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,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,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。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,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加。以科技创新推动适老化改革,既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支撑,又是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举措。


以科技创新点亮适老化改革之路

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



实现“服务找人”

  官方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年底,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.8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19.8%,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.1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14.9%。据测算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,占比将超过20%,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。2035年左右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,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%,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。

  然而,与巨大的适老化改造需求相比,当前我国的适老化改造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,普遍存在覆盖面小、认知度低、规范标准缺乏、管理维护滞后等问题。

 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老龄化社会,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对经济增长、社会网络、区域发展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影响。因此,适老化改造不只是对住宅、社区、城市街道等物理层面的设施改造和空间布局改变,还应从整体角度去看待,即着力构建年龄友好的包容性社会。

  适老化改造,要“对老年人好”。当前亟待解决的,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、老年人获取服务难的问题,即解决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。

  具体而言,一是要解决“有需求无服务”的数量性问题。例如,当前普惠性养老服务还未占据市场主流,公办养老机构“一床难求”现象并不少见,公共场所基础服务设施缺失,市场化养老服务价格高昂。

  二是要解决“有高需求无好服务”的结构性问题。随着“60后”“70后”逐渐步入老年期,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停留于物质层面,还强调精神层面的富足。养老服务除了满足老年人的基础需求,还应该兼顾老年人的心理、情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。

  适老化改造,还要“为老年人好”。从产品、设施、设备,到流程、机制体系的适老化设计,就是要用系统性思维对现有的多部门、多主体社会服务进行功能性整合,从而实现从“人找服务”转变为“服务找人”。

让需求被感知

  我国的老龄化与工业化、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浪潮叠加,这也为“让技术作为推动老龄社会服务体系变革的内生力量,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”提供了机遇。

  近年来,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口老龄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支持,以老龄科技研发为核心,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适老化领域深入探索。例如,2017年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设立了“依靠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跨学科研究”的选题。自2018年起,科技部连续四年发布了“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”重点研究计划等。未来,老龄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,以及构建适老化数字社会的关键举措。

  当前,部分养老服务布局缺失、资源错置,本质上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对于老年人需求的感知迟钝与忽视,以及缺乏对老年生活的了解,即缺少“平视”老年人的意识。而感知与交互技术的应用可以让“对老年人需求的感知”延伸到老年人家中,最典型的如一键报警器、智能药盒、定位手表、生命体征监测仪等,可以让老年人获得及时、有效的服务与帮助。同时,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强大的模仿和学习能力,基于其对老年人活动与生理规律的掌握,预测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安全与健康隐患,甚至模拟出虚拟的活动空间模型,让老年人的需求变得可视、可感。

  未来的技术创新要以“银发生活顾问”的用户思维、学科交叉的视角、情景化的运营模式,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紧紧抓牢;把智慧助老产品深度嵌入社会网络,创造性地构建空间场景,回应社区治理问题,让老龄科技的应用不是浮于表面、流于形式,而是真正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,进一步推动老龄服务市场发展与社会适老化改革。

培育新动能

  目前,我国存在老年人口规模增长、购买能力提升、消费需求增加的趋势,银发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我们应因势利导,以科技创新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,加快培育新动能。

  围绕养老服务生态和养老场景,集合一批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新材料、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,推动前沿技术多方向探索与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应用,促进老龄产业提质增效。

  持续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,以科技创新推进构建覆盖老年人慢病管理、疾病治疗、健康促进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。大力发展老年医学,促进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治疗向多病共治转变,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、家庭延伸,提高医养结合、康养结合服务水平,并在智能照护、认知干预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。

  从供给侧、需求侧两端发力,以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康复辅具、老年康养服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发展,支撑并引导老年人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消费向健康产品消费、从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、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迭代。加快培育老龄领域智能化服务新业态,以科技赋能老龄产业与事业发展,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创新为老服务模式。持续推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,推动互联网网站、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,帮助老年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。

  政府应统筹科技、教育、产业、金融、能源、社会等领域资源,激发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家庭等的创新潜力与积极性,逐渐形成超越年龄单一视角的、能够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体系。